的计数, 认为头发有2100根, 全身共有汗毛孔3500万个。其中,颈部以上700万个, 躯干部分1400万个, 四肢部分1400万个。现代解剖学的研究也认为,在小腿,每平方厘米有90个汗毛孔, 在手掌、足底每平方厘米则有400个汗毛孔,而在指尖汗毛孔的数量就更多一些。对于肌腿, 藏医认为全身共有肌键900根,其中颈部以下、躯于部分、四肢部分各300根。对于“窍”的认识,藏医认为, 人体上有许多孔窍。其中鼻窍2个,耳窍2个,目窍2个,口窍1个,尿窍1及肛门1个, 妇女则较男子多产门及乳头两窍, 即有十二个孔窍。
对于消化和呼吸系统, 藏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和六腑, 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 六腑指胃、小肠、大肠、胆、膀胧、萨姆休(指男性的翠丸、女性的卵巢)六腑, 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消化、运输、排泄、繁殖的功能。和藏医一样中医也认为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膀耽、三焦生殖器,其共同特点是贮存精气、消化传送。关于呼吸,藏医则认为“行于鼻舌喉部语言出”。
藏医解剖学对血液循环作了较为科学的描述,藏医将血管称为“黑脉”,认为黑脉是由肺脉的中心(心脏)开始的,黑脉内充满血液,进出心脏及大的血管“粗细与中等的箭杆差不多” 。血管起始于第一惟(大约第一胸椎),笔直地与脊柱并行, 由此而分出二十四脉,有的分为颈部脉,最后到血和肉营养各器官,因而被称为命脉。《四部医典·论说医典》第四章“生理喻示”论述道“气血运行孔道内外全, 连属身体发育并常安,是故命根之所称命脉。”藏医认为每一条脉管都有自己的功能,它们与中心脉(心脏)都是相连通的。所有的脉都有节律地负起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它们彼此互相配合。[⑨]藏医还认为“黑脉”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黑脉上的某些部位是医生放血疗法的穴位。黑脉的分支有大干肝脉(大的动脉、静脉) 有小脉七百条, 更有微细的脉(毛细血管)遍布全身,“上下通贯全身无漏遗”[⑩] 。 藏医还指出,黑脉有会搏动的“如玛脉”和不动的“江玛脉”两种,明确区分了动脉和静脉,并了解动脉有搏动,“如玛脉动脉与心脉相连”,“所有的脉都在心脉里汇集,人体的思想活动、情绪都通过心脏, 促使心脏跳动。脉管起自心脏、主管运送气,因此,它能跳动。”[11] 再如藏医系列彩色挂图上所绘的上肢的肚动脉和尺动脉与挠动脉,下肢的股动脉和胫前、胫后动脉等都与实际解剖大致相合。特别是在头部的颈浅动脉向顶部分为三支更与实际接近。如果不是经过实际人体解剖则不会如此掌握要领的。宇妥在《四部医典》中总结出血液循环理论,比1628年英国人哈维(Hillan Harvey,14578-1657)公开提出的介液循环理沦要早800多年。
藏医解剖学对神经系统的论述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宇妥在《四部医典》中认为:人体内有各种脉络,其中连结人体内外的叫“联结脉” 。它又分百脉(神经)和黑脉(血管)两种。《四部医典》说“神经从脑部脉的海洋组。像树根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水脉有十九条”, 还有像丝线一般的连接脏腑的脉等。即脑为百脉之海,像树枝一样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自命脉由脑和脊髓伸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藏于内,肉眼看不见,主感觉、运动和传浮信息的功能。这白脉实际相当于神经系统。
藏医还认为, 各器官系统不是机械的组合,而是在自脉神经的支配下,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各器官系统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 在矛盾中运动统一起来的。人体内的三大因素“隆”、“赤巴” 、“培根”三者中某一因素的神经传导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隆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引发许多其他疾病的原因。藏医解剖学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见解不仅说明了藏医对人体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了解,亦体现出藏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与科学性。在欧洲, 直到19世纪,俄国人谢切诺夫、英国人莱科克才对大脑功能有了正确的认识。本世纪初,关于脑于网状神经结构描述和对神经病理的认识才成为神经生理学研究的课题。因此宇妥关于神经学说的论述可以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12]
关于人体各器官、各种结构的机能,藏医认为人体有七种物质和三种秽物。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七种物质都是有形的物质,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三种秽物则是指粪便、尿液和汗液。对于七大物质,藏医认为食物精微是促使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血液能滋润身体、悦气色、维持生命肌肉把全身都覆盖起来脂肪使身体各部分油光滋润骨骼为支架能支撑整个身体和各脏器、肌肉和皮肤、软组织,良产生运动,骨髓能生精精液能起生殖作用。
藏医对于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过程, 有着相当精确的描述食物进入胃以后,由消化培根推动磨碎,变成烂糜(食糜),在这里腐熟消化,这是因为胃中有火,也即由消化的赤巴来进行的,其中有梅年隆、能消化的赤巴和培根涅且共同完成。最后是吐色隆把糟粕和精华分开。糟粕进入小肠, 分成浓稀两部分, 稀的经尿脉(管)渗入膀胧而成尿液,排出体外浓的进入大肠后,变成粪便, 排出体外。在胃中分解出来的精微部分,经过一条叫做“当玛仁派”的脉进入肝脏,在这里相应的隆、赤巴、培根参与作用,把它变成了更精细的精微,最后贮入精囊, 营养精微又逐渐变成血液, 随后依次变成肌肉、脂肪、骨和精液。藏医解剖生理学还认为经过俏化的食物精微, 在第1天变成血液, 第天2血变成肉, 第3天肉变成脂脉, 第3天脂肪形成骨, 第5天骨又变成髓, 第6天髓形成精。[13]
关于人的身材高矮,藏医解剖学认为人的身高应等于两臂平伸的长度,即相当于四时身,万在三毛肘半以下,即为矮人,或说明这人的外表形态不佳。藏医还认为人的身高与当地自然环境、气候以及遗传有关。[14]在现代体育人体测让和选材中,也常用“人的身百应等两叶平伸的长度”[15]。
总之,藏医解洲学在运功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生理学等方而所取得的成就, 藏族的“天葬”习俗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细致观察,是不可能有这些科学的描述和著述的。这种葬俗为藏医学家们提供最吸要的实践条件,使他们从宏观到微观积累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三、藏医解剖学的绘图方法、人体测量及其量度
据第司·桑结嘉措的《藏医学史》记载:在赞普赤德祖赞(公元705年在
位)时期, 从冲姆地区(今属新疆地区)请来名为占巴希拉哈的医学家入藏。这位医家著有《尸体图鉴》和《活体测量》等解剖图谱内容的著作。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秘诀医典》第八十五章“上下躯干创伤治疗”中,也有大量篇幅论述了人体各个部位、各种脏器的位置,并介绍了画图时如何划线如何确定其位置。如文中论述到“起自乳房喉窝四指下 取线之角中空心为王”, “肺之子叶心脏之镜得, 两边乳房向外几指处,肺之母叶边缘驻其厢”, “由其上下取线住空间, 乳房胸心取线于胸窝”, 即从喉头以下,两乳房水平线以上, 画一三角形,在三角形之内就是心脏的位段。三角形之外,胸部可画一四角形,除心脏外,就是胸部其他脏器的位置。“胸份八锥可着右边去,一寸所达之处是肝区”,即肝的位置应在第8胸椎平行向右, 右季肋区。文中还提到各个脏器、脉道之间的距离,一般用若干“指”、“寸”、“作”、“握”表示还具体提到各脏器的画法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早在公元8世纪前后, 在藏医形成的早期,就已经很注意人体解剖图的绘制了。[16]
17世纪末在第司· 桑结嘉措的主持下, 由画家洛扎·旦曾努布和其他画家绘制了幅医学彩色挂图, 藏语称为“曼唐” 。这幅79挂图,基本上是《四部医典》具体内容的写实,它成为藏医发展史卜的重要文献,又是珍贵的文物。特别是绘制的人体解刹图, 更有其科学价值。如人体内脏解剖图,挂图中首先介绍了关于如何绘制人体内脏的分格、划线、测量的方法其次是关于五脏六腑各个结构的图形、位置的前面观和背面观。在主图之外,还有若干细部图,注明这些细部图都是画师洛扎· 增努布亲眼所见之后绘制下来的。从这些图中可看到,它与原来绘制的图形不尽相同, 一是位置上有所差异,比如心脏,非如原图那样绘在胸腔正中,而是偏左外形也不同,原图状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心尖朝上,而亲见图则心尖指向左一「方。除心脏外,亲见图包括胆囊、肺、胃、肠、膀肤、三木休、肾、脾、大网膜、肝等在内。这幅图在古代医学解剖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7]
在52图中